近日,由我校倾力打造的《集团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操作规程》系列20个工种的课程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是我校服务集团安全生产大局、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作为集团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支撑单位,我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精锐师资团队,历时半年精心开发了涵盖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等20个工种的安全操作课程,为集团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充分彰显了我校在集团安全人才培养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评审专家和项目开发团队合影
深扎一线调研,夯实课程基础
项目启动初期,我校培训部、机电工程专业部负责人及相关项目负责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走访调研,在集团属下各公司的通力协作下,系统地采集了20个工种的四大安全维度数据:机械简介、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风险点,并创新性纳入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为课程开发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项目组在新沙调研
创新教学模式,理论实践融合
年初,召开课程开发开题会,明确要求以“理论+视频”双轨模式构建教学体系。以创新教学形式,将传统文字规程转化为可视化操作视频,通过机械操作规程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示范视频展示,直观呈现安全操作要领。针对视频素材不足的情况,教师团队主动深入生产现场拍摄实操画面,确保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无缝衔接。
课程开发开题会上廖志洪副校长提出工作要求
四轮精修打磨,专家把关定稿
课程开发期间,培训部先后组织6次内部评审,从内容准确性、流程规范性、表达通俗性三个维度对课件进行迭代优化。7月11日上午,邀请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团,围绕课程结构、风险辨识、机械操作规程等模块展开深度研讨。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20个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课程全部通过专家认证,实现操作规范与安全理念的有机统一。
项目负责老师陆平向企业专家介绍项目成果
企业专家评审现场
凝聚共识启新程,安全生产再升级
评审会总结环节,廖志洪副校长充分肯定项目成果:“课程既保留了传统规程的严谨性,又通过视频化改造提升了可操作性,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提供了‘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安全指南。”他特别感谢专家组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高度赞扬项目团队历时半年的攻坚精神,指出该项目“为集团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培训范式”。
廖志洪副校长在终审评审会上做总结发言
此次课程开发项目的圆满完成,彰显了集团“科技赋能安全、标准引领发展”的管理理念。通过构建标准化、可视化、场景化的安全培训体系,集团将持续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